買ETF就是指數化被動投資嗎?



最近與友人有個對話,他提到長輩因為想買某檔高股息ETF,而他基於那檔ETF的機制不建議買,於是就有了一些....比較"熱情"的討論。

整個聽下來,這位長輩的觀念就是:
‘’ETF就是指數股票型基金,買ETF是跟著指數被動投資,長期會上漲所以很安全‘’

這裡不談那支ETF好不好,而是純就這位長輩的想法,是把「買ETF」跟「指數化被動投資」劃上了等號,對一般散戶尤其是新手來說,其實是個值得討論的常見迷思。



指數化跟被動投資的概念,真要拆解下去大概要談到天荒地老,所以這裡就只聚焦在一般人最普遍的理解,就是:

「跟著大盤,然後不要亂動」

這是個正確的理解,但是買ETF顯然不代表就完成了指數化被動投資,而且似乎真有不少人以為,只要是ETF就不會有問題。



首先,ETF被稱作「指數股票型基金」這件事,我也是經過這次才發現,原來證交所的ETF介紹用的就是這個名詞...

ETF原文是Exchange Traded Fund,直譯成中文就是「交易所交易基金」,不多不少,僅此而已,沒有任何「指數」或「被動」的涵義 。其他過去慣用的稱呼如指數型基金、被動式基金,我認為也都是失真的翻譯,何況現在ETF的投資標的也不只侷限於股票了。

指數型基金有Index Fund這個更適切的原文名詞,而Index Fund並不一定要在交易所公開交易,共同基金也有指數化的標的。

簡言之,ETF的意涵是關於基金的交易方式,而指數型的意義是關於基金的操作方式,兩者沒有絕對的連結或包含關係。

雖然只是字義上的問題,不過我認為還是要正名一下比較好,避免誤解。



ETF的本質就是基金,說白了就是「很多人集資去購買一個金融資產組合」,而為了能在交易所像股票一樣公開自由交易,ETF不能像共同基金一天只報一個結算淨值,而「跟指數」是達成透明化即時報價的方法。

從最早的SPY開始,初期的ETF確實主要都是追蹤大盤指數,大致上可以符合上面一般人對「指數化被動投資」的概念,但時至今日狀況已經截然不同。

最主要的癥結,就在於「指數」跟「大盤」也是不同的意義。同時,現在的ETF,尤其是美股上市的ETF,有很多還加入了槓桿、反向、等權重或掩護性買權這些操作變化。



ETF一般都會跟著某個指數沒錯,所以更重要的是那個指數本身的意義是什麼? 

現在的指數真的多如天上繁星,什麼標的都可以有指數,但若是回到「大盤」這個概念,那對應的就很有限。

一個指數如果是針對特定產業的,或是針對特定主題設計的,又或是ETF本身的操作面特徵是會改變原本指數本質的,那就不符合上面說的跟著大盤的原則了

比如標普500等權重ETF,它一樣會有一個「標普500等權重指數」做對標,但是加上等權重 (每檔成分股佔的資金比重都一樣) 這個變化,它跟本來的標普500 (按市值加權的大盤指數就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槓桿ETF反而單純一些,就是放大波動,但並沒有改變原指數的本質。槓桿只是工具,只能放大損益,不會放大能力,就像刀子可以切肉切菜,也可能切到自己的手一樣。



除了在大盤指數上加入變化的衍生性ETF,近年來蔚為風潮的各種主題式ETF可能是更大誤會的源頭。

主題式ETF,包含高股息、5G、AI或是關於其他趨勢概念的,都是先設定了主題方向,再去量身訂做指數和選股邏輯。

它們都還是跟指數,也還是被動式管理,但事實上這些都是基於發行方自訂的設計。

每個主題式ETF募集時都會秀出很漂亮的回測績效告訴你它有多好。但反過來想,如果回測績效不好,這支ETF、這套指數跟選股邏輯就根本不會端出來賣,一定是繼續改條件,改到好了再上菜。

既然是「量身訂做」,那顯然就稱不上被動,當然也一樣不符合「跟著大盤」的原則了。



所以看到這裡,你發現差異了嗎?

有些財經部落客前輩,會強調長期投資要選「大盤型ETF」,我認為這是對一般普羅大眾而言受用且正確的建議。

當你選擇的ETF不具有大盤代表性,或ETF本身就是基於特定規則去設計的,又或是在過程中加入了個人主觀的進出操作,那自然就不符合指數化被動投資的意義了。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