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基礎2】當債主跟當股東當然不一樣 - 談債券與股票的差異




同樣是有價證券,債券跟股票有什麼不同? 

這是在論壇或社群上常會看到的問題,網路上其實也可以找到相當多的資訊,只是這些說明內容多數都偏向教科書式的敘述,比如「本金風險不同」、「經濟利益關係不同」等等,雖然條列清楚、內容豐富,卻總讓人覺得少了什麼基礎概念能把所有內容貫串起來。

前一篇文章提到債券就是一種公開發行可交易的借據,買進債券的人就是發行方的債權人。所以其實債券的「概念」本身並沒有那麼複雜,我想一般人稍微想像一下應該都不難理解: 

你是借錢給人家做生意?還是參股進去一起做生意?

一個是當債主,一個是當股東,這樣想的話用common sense就能大致明白債券跟股票的差異在哪裡。


圖片來源: 聯博投信


以下就運用這個概念,回頭看那些教學文章裡的條列項目,理解上應該會容易很多。

1.收益穩定性不同  -->  債息比股利穩定

做生意有賺有賠,但是欠債還錢天經地義,除非情況真的糟到還不出錢(債務違約,但是還能透過協商挽救),不然就算營運結果是虧損,還是得按時付息還本。

而股利則是以公司有賺錢為前提,景氣好發得多,景氣不好就發得少,甚至可能沒有。即使公司賺錢的情況下,也有可能因為資金需求或其他原因減發或停發股利。

對於存股派投資人而言,會很注重公司過去長期的營運穩定性、股利配發率、連續配發股利年數這些指標,即是因為股利本身就存在相當的不確定性,因此必須由該公司過去歷史表現做進一步確認。


2. 保本能力不同  -->  債權優先於股權

這一點跟上面其實算同一件事,反正欠債,該還的就是要還。

如果借款的機構/企業倒閉,資產清算的殘餘價值,必須先拿來處理欠薪、欠稅、還債這些事情之後,剩下還有餘錢才能歸還股東 (股東是清償順位最後一名)

不過通常會走到這一步,很多都是已經資不抵債,大概率也只能清償部份債務而已。

所以遇到企業違約甚至倒閉,債券通常還會有殘值,股票是真的可能變壁紙,而且現在都是電子化,連壁紙的功能也沒有了。


3.經濟利益關係不同  --> 債券不會受惠於公司成長

公司的營運良好,業務蒸蒸日上,規模越做越大,並不會讓它原本欠一億就變成欠兩億。反過來說,債務也不會因為公司營運萎縮而減少。

企業的成長基本跟債主無關。

當然,在資本市場上,公司營運得好,還是會讓投資人覺得這家公司更穩健、更安全,願意給比較高的價格去買它的債券,使債券價格上漲。但這是源於投資人對這家公司的觀感變好,而不是因為業績好可以帶給債券的本質報酬什麼好處。

而如果是持有股票,那投資人的身分就是股東,理所當然公司是盈是虧都要分攤一份。企業營運結果若是成長,最後終會反應在股價上,股東的資產價值也因此跟著公司一起成長。


4. 評價方式不同  -->  償債能力跟獲利能力是兩回事

身為債主首要考慮的當然是借方還款的能力。

就像一般人去向銀行申請貸款時,能夠拿到最優惠利率的通常是公務員、教師,其次是國營、泛國營事業員工這類被認定為鐵飯碗的行業,收入很高的高薪族反而不必然是銀行的首選優惠對象。

同樣的道理,機構/企業的償債能力,主要注重的還是現金流、負債比、利息保障倍數這些指標,這與股票評價偏重在獲利能力與未來成長性自然不同。

股債評價的差異在處於快速擴張時期的成長型公司並不少見,因為這樣的公司常常是積極擴張投資、現金流吃緊的狀態,讓市場對他們穩定還債的能力會有所疑慮。例如TESLA在2022年初已經是全球前10大市值的公司,但當時才剛被債券評等機構升級到垃圾債的最高級,尚未進入投資等級債券的範圍。


5.債券的配息不影響本金

股票的股利,是從公司的資產淨值裡分出來的,所以除息會扣股價,這也是股利的原文‘‘dividend‘’的含義,就是一塊蛋糕切一片分回來給你,當然蛋糕就變小了。

其實你身為股東,本來就擁有這塊蛋糕(股權),如果不分回來,這一份資金仍然屬於你,繼續參與公司營運。分回來,也就代表你參與公司未來成長的本金變少了。

一間具有好的未來展望與成長性的公司,理論上反而是應該保留資金做研發或擴產方面的資本支出,而非把現金拿來發出高配息。

而從‘’債‘’的本質而言,債券的利息是不影響本金的。債券定期付息,到期償還全額本金,這就像貸款的人一直只付利息,欠款的本金餘額並不會減少。所以債券的利息是外部收入,它真的就叫interest,跟定存利息是同一個字,實質意義也一樣。

請注意這一點是針對單檔債券而言,一般人通常是透過債券基金或ETF參與債券市場,由於基金就是一種「眾人集資購買資產」的股權結構,基金持有債券獲得的利息已經計入基金淨值裡面,所以債券基金/ETF配息時也是會扣淨值的。


----


結論:


相對股票,平常生活中的確是比較少接觸到債券相關訊息,一般人對於相對陌生的金融商品難免有些擔憂或懷疑。


不過債券在概念上真的沒那麼困難,只要換個角度,像本文內容一樣由「債主」、「股東」兩個出發點去思考的話,其實上面說的這些股債性質差異都是符合一般常識的。


債券做為固定收益商品,除了建構現金流之外,在資產配置方面也有相當重要的角色。但是,一般大眾還有一個誤區,就是聽到債券就以為很安全,事實上債券依然有分風險性高低。


前幾個月金管會要求所有基金、ETF將「高收益債」這個名詞改為「非投資等級債」,某種程度上也是反映長期以來投資商品銷售時常遇見的誤導性話術問題,導致不少投資人誤將高收益債或新興市場債當成股債平衡配置裡的避險端。


未來幾篇文章,會先就債券的種類與信用評級做一些介紹。了解各類債券的特性,才能進一步推演出它們在投資組合裡的功能,避免像上一段所說的資產配置錯誤的狀況發生。











留言

熱門文章